學過鋼琴的人都知道,練琴是學琴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過程。對于練琴方法,很多人認為無所謂,只要能把一首曲子完整彈下來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鋼琴是一門技術活,不科學的練琴方式不但會使學琴者的琴藝毫無進展,甚至有可能由于練琴無果導致學琴者喪失興趣從而放棄鋼琴。要會練琴,首先要對練琴的內容和方法有清楚的認識,很多人說學琴很磨練人意志和耐性,就在于練琴的階段。
一、基本練習不可或缺
基本練習指鋼琴手指練習中的音階、琶音等技術性練習,細分還有同向、反向音階,三度、六度、十度音階,屬七、減七琶音等等。基本練習是音的最基本排列方式,在各種樂曲中最常見。著名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在自己已經有所成就之后,每日的基本練習還依舊保持在三小時左右,可見其重要性。基本練習并不是一個彈琴之前活動手指的過程,而是時刻讓手指保持正確的觸鍵方式,使手的技能適應力量的轉移的保證。以此為目的,在我們做基本練習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明確基本練習的目的,必須保證每個音都達到技術要求,力量扎實,手指、手臂、肩膀放松。
(2)從慢練開始,由慢速逐漸加快速度。慢速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清晰的聽見自己彈出的聲音及觀察自己彈琴的狀態,而且在慢練的過程中,學生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放松,體會到力量沉下搭在琴鍵上的感覺,進而做到把每一串音符彈均勻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于慢速練習的速度非常緩慢,手指尤其容易出現多余動作,例如不彈奏的手指在空中搖晃――例如當2指在彈奏時,4、5指會在空中搖晃幾次。然而事實證明,隨著速度的加快,手指并不會停止搖晃,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于這種搖晃的動作,最后導致了速度無法加快,手臂開始用勁,完全達不到慢練的目的。許多使用慢速練習的學生,并不了解這些壞習慣,這是在慢練當中需要特別關注的。
二、樂曲切勿急于求成
我們所有的練習,都是為了最后能彈出自己喜歡的音樂。音樂是建立的技術的基礎上的,如果技術達不到要求,想要做好音樂也很難。因此,在樂曲的練習方法上,我們推薦的是拆分與組合。
有位導師說過,“練琴的過程就像是小朋友玩玩具,把它全拆了弄明白再裝上”。下面我將用例子闡述思路。
音樂作品都是由樂句和樂段構成的,對于不同的樂句,手的把位及觸鍵都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分樂句練習,在此基礎上,我們討論每個樂句的練習。這首作品的難點在于極快速度下16分音符的跑動,為了將16分音符彈均勻,我們必然要使用慢練的方式。直接快速的識譜練習會出現很多的錯誤,這些錯誤在慢速練習的時候甚至都無法完全杜絕,除非學生已經完全練好了這首作品,因此慢速也是檢測是否已經練習扎實的一種途徑。因此我認為,慢速練習是練琴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建議在識譜階段,采用分左、右手單手練習的方式。慢練時需要注意手指的觸鍵狀態以及力量的搭載,全身心體會整個手臂乃至身體配合的運動狀態,可以適當放大手指的觸鍵動作,使手指逐漸適應作品內出現的把位。這種方式對于技術性段落尤其適用。慢速并沒有確切的定義,只要學生完全做到上述要求都可以算作慢速,一般每個音的速度在每分鐘60至80左右。把16分音符練均勻并不容易,需要長時間大量的慢速練習,練習16分音符有一個訣竅:使用不同的節奏型進行練習,例如附點。把每兩個音組成附點,在保證每個音彈出來自己都能聽清的情況下,運用前、后附點進行慢速練習,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慢速練習中,一個很重要的技巧是,學生必須“想”的比“彈”的更早一些。在識譜階段若直接快速練習,就會養成一種“想的在彈的之后”的習慣,這非常不好,因為手會失去控制。在慢練時,想在前面,并且試著在加速練習時,保持這種感覺就可以提前考慮到困難及可能的錯誤,學生就可以采取相對應的動作來避免。慢速的精髓就是:思維一定要走在動作前面。
在左、右手慢速練習都到位的情況下,我們考慮把左右手合起來練習。這個時候主要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每只手的技術,而是對耳朵的練習。合手練習需要仔細聽辨兩手的音合起來的和聲效果,試著用耳朵把彈出來的音調整到融合的狀態,并且明確整個樂句旋律以及和聲的走向。譜例中左手的和弦與右手每組16分音符的第一個音都在同一個和聲里,需要通過耳朵來調整音色,達到融合兩手的目的。
練琴離不開音樂,但是在慢速練習中把音樂做完整不是特別現實,因此這是我們在中速度練習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很重要的一點是讀譜的完整性。這里的完整性包括音的正確性,所有的標記包括連線、重音、跳音等以及表情記號甚至發散到樂曲的創作背景。中速度的練習在慢速的要求基礎上更強調曲調的走向,明確句子的起點和最高點,做出完整的樂句。直到快速練習亦如此,當慢、中速度練習扎實之后,快速練習就是學生發揮的空間。
以上練琴方式看似非常耗時且拖沓,其實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直接成倍提升學生彈出來的樂曲質量,并且有目的、有安排的練琴會使學生體會到練琴真正的樂趣,而不是走馬觀花一般無趣的重復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