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是樂器,鋼琴是樂器之王,這大家都沒有分歧,若問:鋼琴是什么樂器?意見就會不一致,這涉及樂器分類的知識。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第197頁指出:鋼琴是擊奏弦鳴樂器。前蘇聯捷亞科諾夫著《鋼琴制造》稱鋼琴為鍵盤弦鳴樂器。稱之為“鍵盤擊奏弦鳴樂器”是較為全面準確的對鋼琴的表述。其中,鍵盤是其演奏方式,弦鳴是其音源,擊弦是其發音特征。
樂器是供演奏的,以演奏方式來區分樂器有其道理。如有的音樂院校設 “鍵盤系”、“管弦系”……可以想像鍵盤系包括了鋼琴,管風琴,手風琴,電子琴等。
同屬鍵盤樂器有三種常見的發音源,琴弦,簧片,電子發生器。不同的發聲聲源,不僅音色有所不同,對鍵盤的“指控”方法也不相同。其中鋼琴的音色和音量完全是以手指來控制,風琴、手風琴則是以“風箱”來控制,電子琴則是以附加按扭來控制。近年來新研制的“電鋼琴”(數碼鋼琴)雖然可在一定范圍內以手指控制音量,但在音色控制上遠不及鋼琴音色之豐富。
同一音源的樂器,不同的激發方式會產生完全不同的音色。例如:小提琴的琴弓拉奏,和手指撥奏,聲音完全不同,又如六弦琴同樣是撥奏,用撥片或手指,音色有很大的不同,用撥片就清亮,用手指就柔和,同樣用撥片,撥在靠近弦馬的位置和遠離弦馬的位置音色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用什么方式激發琴弦對音色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鋼琴是“鍵盤擊弦弦鳴樂器”,一是說明了鋼琴是復合樂器,二是表明了鋼琴的多種特征,是最準確而表達最完全的分類名稱。
鋼琴是外來樂器,幾乎全世界都稱鋼琴為piano。大家知道日本文字中很多名字、名詞都引用漢字,以免使用片假名引起疑議。例如:日本的姓名,地名幾乎都是漢字,就連鋼琴調律中的“調律”二字也是漢字。但是“鋼琴”日語則稱之為“Piano”
Piano是意大利語,早期稱為piano-forte是輕重的意思,源于古鋼琴:克拉維科德(cokavicod),古鋼琴的致命弱點是輕重幾乎沒有變化,音樂的表現力就大打折扣。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夫里創制的現代鋼琴最大特點就是音量的輕重能由演奏者手指輕松的控制,因其可輕可重所以用意大利語piano-forte命名,以后簡稱為piano。
有人戲說,鋼琴引入中國以后,老佛爺西太后看了說,這東西這么重就叫鋼琴吧!當然這只是“戲說而已”。
雖然我們不知“鋼琴”之稱出處自何處,何人,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鋼琴是最準確的名稱。看到鋼琴這兩個字,立刻就知道他是樂器,而且是以弦為聲源,對樂器稍有研究的人即刻就能判斷出其琴弦是鋼制的。
若當初的西太后問利馬竇,piano是什么意義“是輕重的意思。”“好!那就叫輕重吧!”這豈不令人啞然失笑。
在中國的字典里,琴是樂器,而且其中還包含著樂器分類之意。我國凡是以弦為音源的樂器,多稱為琴:古琴,胡琴,洋琴,馬頭琴,月琴,柳琴 ,秦琴……琵琶,瑟不稱為琴,但也帶琴字頭。引進的外國弦發音的樂器,也譯成大,中,小提琴,六弦琴,豎琴等,而非弦發音的樂器則均不稱為琴。
在鋼琴進入我國的19世紀初,當時中國尚無金屬弦,顯然稱piano為鋼琴,是特別強調了piano是“鋼弦琴”。由此我們可以說,鋼琴是這一樂器最美好,最貼切,最準確的名稱。我們不能不為我們的祖先為鋼琴起了這么美好的名字而驕傲和自豪。
[二]鋼琴的音色!
在樂器大家族中,鋼琴的音色是最具有特色的。她的音色與自然界的聲音有明顯的差異,與任何樂器及人的歌聲都有較大的差別。但是鋼琴的聲音又極具親和力,與什么聲音都能溶和在一起。鋼琴是西洋樂器,但是她為中國唱法的歌唱家伴奏,為中國樂器伴奏絕無不和諧之感。
歌聲是自然界最美好的聲音之一,即所謂天籟之音。而弓弦樂器的聲音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小提琴之聲有如純情少女的娓娓情話,大提琴之聲又如慈母那深沉而輕柔的搖籃歌。管樂之聲象微風略過樹稍的低語,又象林海松濤發出的怒號。鋼琴的聲音,象春日的雨滴、深秋的冷月,又能發出夏日那澎湃的海潮。提琴之聲很象一個詩人,管樂之聲更象廣闊草原的牧人,而鋼琴之聲更象一個時而冷靜時而熱情的哲學家,鋼琴的聲音更具有哲理性。
鋼琴何以有如此獨特的聲音?一是鋼琴的鋼弦有強大的張力(總張力約18-20噸),具有一定長度和振動能量。二是鋼琴有寬大的音板,三是毛氈色裹木芯的弦槌來激發琴弦。
以弦發音構成的樂器有千百種,其音色各不相同,原因在于共振體和激發琴弦的方式不同所形成。弓弦樂器——以琴弓磨擦琴弦發音。若改用撥弦則聲音會完全不同;用手指撥弦——有柔軟的“肉墊”——和用金屬片撥弦,聲音也會有很大的區別。這說明激發琴弦的方式和激發琴弦的器具的硬度、力度、速度都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
同樣以琴弓磨擦發音、提琴與二胡與板胡與京胡音色完全不同,這是因為它們的共振體不同所使然。多數弦樂器的共振體為箱體(或筒狀)而鋼琴的共振體是一個只有8毫米左右的薄木板(面積因鋼琴的規格而定,大型三角琴超過3平方米,中小型立式琴也約有1。5平方米)所以鋼琴的聲音清徹明亮,音量宏大。
鋼琴音板同提琴的面板一樣,采用徑切的松木板制成,其木材特性是松軟適度,宜于振動,而需有彈性,利于聲波的傳遞。為了使音板更充分的振動,在弦馬的背面粘接有十幾條方木條,稱為“肋木”,它起到使音板呈球面拱起(弧度較小不易覺察)從而增加音板彈性來抵抗弦馬的壓力和使弦馬在任何一點獲得琴弦的振動,都會通過肋木迅速傳給整個音板。
鋼琴的聲音源于琴弦,但我們聽到的聲音卻發自音板。所以好的聲音必有好的音板。但是好的音板卻不一定都有好的聲音,所以上好的樂器的聲音,有時竟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只要你嚴格按照鋼琴音板的工藝技術標準認真加工,即使較差的聲音,仍能聽出鋼琴聲音的基本特色。
鋼琴是通過鍵盤的一系列杠桿系統,推動弦槌激發琴弦發音,弦槌作為激發琴弦的重要手段,弦槌的質量極為重要。弦槌的重要程度,可以這樣表述:一架非常好的鋼琴,裝上一付非常好的弦槌,會發出非常好的聲音。換上一付很一般的弦槌,就只能發出很一般的聲音。換上一付極差的弦槌,就沒有人再認為這是一架好的鋼琴,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弦槌對于鋼琴的聲音來說,具有“一票否絕”權,一付壞弦槌,可使鋼琴制造過程前功盡棄。
一架很差的鋼琴,換上一付非常好的弦槌,也不能發出非常好的聲音,但是聲音可以得到改善,有時可以達到從“沒法彈很難聽”到“還可以,可以用”的轉變程度。
鋼琴的音板一旦組織成“共鳴盤”系統(或稱張弦系統、馬克)聲音好壞便以形成,調律師就無能力從根本上去改變它,換句話說,你可以作出好琴,但你不可能把一架極差的琴改成好琴,充其量一個高明的技師,只能把一架差的鋼琴不能容忍的毛病加以調整,把它較差的聲音,調整的好一些而己。
鋼琴調律師的“整音”或稱調理音質,多數情況下僅指調整弦槌的硬度、形狀、擊弦點等,這些工作不可小視,有時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三]鋼琴的使用年限
對于鋼琴的“壽命”有不同的說法,也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鋼琴有不同感受和觀察視角,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說法。現在我們從鋼琴制造者的視角來談談鋼琴的壽命,供大家參考。
在我看來鋼琴就像一個人,其終極壽命可長達百年。新琴有如幼兒,需適應環境,有些變化本屬正常現象就需“家長”和“醫生”的專心照料,倍加愛護,三、五年后如若不是過度使用就較穩定,四五十年內在正常保養和維修的前提下也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待鋼琴進入“老齡”狀態,由于部件的老化、磨損、蟲蛀等多種原因,問題就漸多起來,此時調律師也無奈,這就如同一位老人,醫生可以為其診治病狀,卻無法根治其衰老。不同的是鋼琴可以在很多方面作到“返老還童”,例如換鍵盤、擊弦機甚至換弦列音板……但因時代久遠結構陳舊、整體老化等問題則不可挽回。如若全部更新,就等于重作一臺新琴,這不僅比買新琴還貴,原琴的“靈魂”也已不復存在,如若非特殊原因,怕是沒有人會作這種傻事。
鋼琴的壽命多長,取決于其材料的老化、功能的退化、結構的陳舊等因素。雖然從上述條件看鋼琴可用百年,然而由于諸多因素使鋼琴壽命存在很大差異。
一、 制造質量
有些出廠質量很差的琴,僅二、三十年便失去使用價值。例如:解放后的一些已經停產倒閉的國產琴,還有上世紀80年代初一度鋼琴熱各地出現的雜牌琴。到89年市場因政治因素而出現“疲軟”時都停產了,甚至某些進口琴,十幾年就報廢了。反之有些50年代生產的國產名牌琴,很多至今仍在使用的也不在少數。
二、 環境因素
高級琴壽命長,普及琴則壽命相對較短。這是因為購買低檔琴的中小學校、普通家庭居室條件差,對琴也疏于管理,甚至不想花費保養維修的費用。而購買高級琴的客戶,居住條件較好,能按時進行維修保養,又加之高級琴選料精良、工藝考究故壽命較長。
三、 使用因素
很多物品,“棄之不用”更易損壞,就鋼琴而言,都是“用之過度”,比不用損壞的速度更快的多,對鋼琴的要求還與使用目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
要求很高的演奏會用琴,使用比較頻繁的情況下,二十年左右就應換新琴。但這些琴并非失去使用價值,它可以“退役”到二流劇場,或學校、家庭,若不是過度使用仍可用上幾十年。
在一些藝術院校,鋼琴的使用率很高,十幾二十年后機件磨損就很嚴重,在正確的維修,部件更換的情況下仍可繼續使用二、三十年的也不在少數。在家庭中,高級鋼琴教師或演奏程度很高的學生,鋼琴使用率也很高,在每日長時間的使用中,雖然也經常進行維修保養甚至對部分零件進行更換,但其鍵盤的敏感、舒適度會逐漸下降,聲音也會出現“亮而薄”的老琴的特征,雖然換上新弦槌會有所緩解,但音板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般非鋼琴專業的教師或音樂工作者使用的鋼琴在正常情況下,使用三、四十年不會有什么大問題。
四、 保養因素
鋼琴同家電不同的是,家電使用要花電費,鋼琴使用要花調律維修費。請調律師上門維修還要考查其是否確實是內行,不少調律師調音還能過關,調整和維修就較差,客戶只要注意觀察,其調整時是否是全面而仔細,就能有所了解。
就現代鋼琴而言,60年以上的老琴,不僅機件磨損嚴重,材料老化也是難以修復的。更主要的是雖然現代鋼琴近100年來沒有什么革命性的變革,但在結構上是有了不少的進步。例如二戰前后還少量生產的“直排式”“制音器上置”(制音器裝在擊弦機上部)的立式琴。“開放式”甲板(弦軸板處無鐵板)鍵尾無卡釘(靠撬板式鑼釘調整),聯動器無復振桿等老式三角琴均已為新結構所替代,使調試更方便,彈奏更敏感舒適。
綜上所述:
1、如果一架鋼琴結構上已經被淘汰,就已經失去使用價值;
2、雖然已五、六十年的“琴齡”,結構不老,更換部分機件,進行大修的費用不超過新琴的50%,就還有使用價值;
3、舊琴還較新,也可以使用,但若此琴出廠時就很差,花較高的代價去修就不值得;
4、舊琴已經過大修且為非正規的技術人員所維修,此琴若非極為名貴或有特殊意義,就沒有再次大修的必要了。